11月14日,绵城致远讲坛暨城建学院"学术交流月"专题活动在安州校区博润楼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活动特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岩土工程系主任杨涛,作题为《高边坡支挡结构及智能风险防控技术》的学术报告。报告采用"线下主会场+线上直播"双通道形式,吸引土木工程、测绘工程、工程造价、工程管理、交通工程、地理信息科学等六个专业师生共同参与,呈现了一场融合前沿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学术盛宴。

名师开讲:高边坡安全是城市"生命线"
杨涛教授长期从事岩土工程与智能建养交叉研究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川藏铁路国家重大工程课题20余项,是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。报告伊始,他指出高陡边坡是山地城市开发的"生命线",传统支挡手段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,亟需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风险精准识别与预警。

案例解析:从0到1的智能防控路径
报告围绕"病害识别—支挡设计—全生命周期试验—智能监测预警"四个环节展开。杨涛结合川藏铁路、成渝中线高铁等典型工程,系统阐述高边坡病害类型、支挡结构选型、边坡全生命周期演化试验方法,重点展示AI算法在边坡变形预测中的最新成果。通过对比传统监测与智能监测数据,他指出AI模型可将变形预测精度提升15%以上,为运维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
互动碰撞:跨专业对话激发思维火花
在互动环节,师生围绕"AI模型训练数据来源""工程造价与智能监测成本平衡"等话题踊跃提问。杨涛建议,工程造价专业应深入理解岩土机理,才能精准测算风险成本;测绘工程可发挥遥感优势,为AI算法提供高质量数据。他鼓励不同专业打破壁垒,形成"地质+土木+AI+管理"的系统工程思维,共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。

教学启示: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建设
此次讲坛是城建学院"学术交流月"的核心活动之一。教师们表示,报告中的丰富案例和前沿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,有助于将智能建造、数字孪生等新兴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。同学们则感慨,工程造价的核心不仅是算量计价,更是对工程技术原理的深刻把握,方能实现精准成本控制。

持续发力:打造"技术+工程+管理"复合平台
学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对接国家"新基建""智能建造"战略,依托多专业交叉优势,深化产学研合作,把致远讲坛打造成"技术+工程+管理"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,为新时代城建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。